【肺炎之疑神疑鬼】我係咪發燒呀!

收藏
【肺炎之疑神疑鬼】我係咪發燒呀!
  1. 體溫多少才是發燒? • 以肛溫、耳溫計算:37.5~38℃為低度發燒,38℃以上就算發燒 • 以腋溫計算:需加上0.8℃,例如腋溫37℃,實際應是37.8℃,屬於低度發燒 • 以額溫計算:最不準確,因為受外在溫度影響大,通常用做大規模篩檢,把37.5℃或37℃以上就視為疑似發燒,再進而使用耳溫計確認

2: 為何會反覆發燒? 由於體溫控制中樞不會讓身體持續高溫,因此身體自體反應會降溫,包括血管擴張散熱或者免疫系統壓制病毒,都會慢慢降溫。但不是每一次降溫都能回復正常體溫。當感染病原體仍然未被清除,便會再次發燒,待警報完全解除才會降回正常體溫。而每次燒退的間隔時間會逐漸拉長,溫度高點也會慢慢下降,表示身體感染逐漸獲得控制。

如反覆燒退以感染性居多,包括癌症及自體免疫疾病引起的發燒,若是化學性或物理性發燒,有可能持續高燒不降,例如麻醉注射藥物突然引起熱高溫,或者中暑後仍持續曬太陽,很可能持續高燒而導致死亡。

3: 經常說「燒壞腦」,發燒真的會令腦袋受損嗎? 請放心,我們的大腦對體溫的最高預設值約42℃,發燒幾乎不會燒超過41℃,而我們的腦袋必須高燒至50、60℃才會引發蛋白質變性,即是「燒壞腦」。可是腦炎或腦膜炎確實可令病菌直接侵犯腦部而受損,亦會出現發燒,所以人們經常將「發高燒」與「燒壞腦」挂勾。此外,有些人發燒會引起熱痙攣,擔心造成腦部損傷或日後癲癇;但從實證研究來看,熱痙攣本身並不會造成腦部實質病變。

4: 如發燒是否需立馬上退燒? 其實發燒時是不必急著退燒的,因為身體高溫時,免疫系統會活化,並在體溫上升的過程抑制細菌或病毒繁殖,對抗細菌、病毒的效果較好,而且 發燒也被認為有助訓練免疫功能,降溫反而會抑制免疫反應,讓病程拖更久,所以建議發燒時先觀察活動力、食慾、睡眠等,如果都沒什麼問題,可以持續觀察就好。 但高燒時,病人可能很不舒服,無法好好休息、恢復體力,適度退燒便是為了緩解不適症狀。剛洗完澡或衣服穿太多、包太緊,體溫也會比較高,建議可以先把衣服脫掉一些,或洗完澡後半小時再測量體溫,確認有發燒再考慮是否退燒。不過,如果病人過去有熱痙攣的經驗,一旦發燒還是要儘快退燒。體溫上升可能誘發熱痙攣,恐抑制呼吸、牙關緊閉、手腳抽筋,正在吃東西可能嗆到、阻礙呼吸道,持續抽筋還可能失去意識、增加嗆入性肺炎的機會及造成橫紋肌溶解。

5:以退熱貼、冰袋、泡溫水澡、溫毛巾擦身體、退燒藥來退燒可以嗎? ✔溫水澡和溫毛巾擦拭身體 •讓局部皮膚血管擴張,幫助散熱 ✔退熱貼又分溫貼和冷貼 •「溫貼」類似溫水澡的效果,可用來退燒 冰袋、退熱貼「冷貼」、酒精擦拭 •只是短暫帶走熱量,卻會造成血管收縮,病人更不容易散熱,而且過程會出現寒顫期,俗稱「發冷」,冰涼的東西反而更不舒服 •如果病人有頭痛,冰枕會讓頭痛更劇烈 •如有心跳加快,冰枕使血管再收縮,血壓可能更高,心跳更快。 ✔退燒藥 相比泡澡、退熱貼等物理方式來的好,物理性的退燒方式往往降溫不到0.5℃,效果半小時~1小時左右。退燒藥大部分約4~6小時可以使用一次,這段時間可以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求診還是先觀察即可。如果使用了2次還是再燒,或伴隨愈來愈多症狀,如咳嗽、流鼻水,最好還是看醫生。

6:什麼時候該看醫生? 出現以下情況就該就醫: •幼童發燒超過1天、成人超過2天,尤其3個月以下的幼兒,只要超過38℃就建議盡快就醫 •有明確接觸或出國,如流感、腸病毒、或出國回來後沒多久就發燒,儘快就醫 •本身是慢性病患或癌症病患,要立刻就醫 •發燒並伴隨出現意識不清、呼吸急促、抽筋、精神活力及食慾不佳,儘速就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