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字韌帶算是足球員的命脈,因為一般撕裂都需要做手術,康復期長達六至八個月。職業足球生涯初期曾經受過這嚴重傷患的前南華球星陳志康,與另一位熱愛足球、每天接觸不同病例的骨科專科醫生黃頴信,就對前十字韌帶受傷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經驗。
AW:黃頴信醫生 COW:陳志康
AW:前十字韌帶受傷幾乎在所有接觸性的運動都會發生,例如籃球、足球、欖球等,不過因足球受傷還是最普遍的,以我接觸的病人幾乎有一半是因為踢足球而受傷。有的因為自己肌肉勞累、失平衡或狀態不足導致落地受傷或扭傷,有的是被人撞傷,除十字韌帶外還有機會傷及內外側韌帶、軟骨或半月板軟骨。
COW:我的情況就是自己落地受傷,1996年亞冠盃在香港大球場代表南華對名古屋八鯨,有一球與人跳高爭頂,落地失重心,那時大球場草地質素不佳,鞋釘「食死」草地,膝部發出很大的「啪」一聲就傷了。初時不太痛以為小事繼續踢,但慢慢開始發覺膝部以下已經無力,就知道情況嚴重了。
AW:其實骨科醫生一檢查就知韌帶是否撕裂,像你這樣的職業球員通常都會馬上治理。但一般人未必會即時處理,可能會先去找「跌打」醫治,甚至有些病人會不理至數星期後散腫了,行得走得就再去運動,但他們會發覺每次運動完都容易腫脹或扭傷,不處理而又繼續運動的話就有機會傷及半月板及其他韌帶,更有機會因為軟骨磨損引致較早出現膝關節退化。
COW:我身為職業球員,有球隊及軍醫照顧,當然選擇馬上做手術。但一般人其實是否即時做手術比較好?
AW:是的,如果日後想再做運動,減低長遠風險的話,最佳方法仍是及早接受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。一般人傷後兩星期已經可以做手術,因為愈遲做,就愈大機會傷及未傷的半月板和軟骨,所以愈快做就愈理想。現在重建手術多採用微創方式,主流一是用自身大腿內側的膕繩肌筋腱移植;二是用髕骨(俗稱「菠蘿蓋」)筋腱移植到前十字韌帶的原來位置,再用螺絲固定。以前一般是用金屬螺絲,但現在多已改用身體可吸收物料的螺絲。
COW:我當時就是用第二種方法,其實那個方法會復元得比較好?
AW:以長期效果來說,兩種方法都差不多,但現在較多人做大腿內側的膕繩肌筋腱移植,原因是傷口較細,捐贈部位的影響較少,而用「菠蘿蓋」筋腱移植的話,因為會牽涉骨頭切割,相對康復期間會比較疼痛和有機會影響伸直的活動範圍,但好處是可以快一點做「開放鏈式訓練」,如踢腿、跳躍、慢跑等。一般手術後頭兩星期我都會處方止痛藥給患者,幫助他們消炎止痛。術後首三個月比較著重物理治療,回復合理的活動範圍,讓重建的十字韌帶復元,後期則重於重新鍛練肌肉的力量、關節的協調能力等。不過要完全康復再返回球場,至少都要七、八個月的時間。
COW:我那時是手術後四個月已經復操,結果再傷及半月板,又要再休息三個月,當時有擔心足球生涯是否會就此終結。
AW:如果你再傷及半月板的話,就有機會是前十字韌帶功能未完全恢復過來,膝蓋未有足夠力量和穩定度。所以盡管是職業球員也好,要完全康復還是需要時間,耐性和適當的復康計劃配合。其實以現今的運動醫學領域水平,只要通過適當的治療和復康,必定能重新出發。
COW:其實香港的場地因為人造草佔多,相對於真草場對身體的負荷較大。我以前身為職業球隊教練感受很深,球員平時一星期有六天都是在人造草訓練,日積月累令他們很容易勞累,只能在訓練後做多一點舒緩。但除了職業球員,我也接觸不少朋友或喜歡踢街場的人,他們都曾遇過十字韌帶的傷患問題困擾,其實可以怎樣預防?
AW:老生常談,最重要仍是熱身。做任何運動都是,盡量早30分鐘到場熱身、伸展,盡可能針對場地穿帶合適的鞋,適應不同場地,當你肌肉關節反應夠靈敏,自然會減低受傷機會。
分享來自骨科專科黃頴信醫生 及前香港足球代表陳志康先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