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不一定是肚餓才不斷吃?】

收藏
【不一定是肚餓才不斷吃?】

不一定是肚餓才不斷吃?

有沒有試過有些時候,會很想很想吃東西?明明剛剛才吃完正餐,偏偏又會感到肚餓,然後就吃了一堆垃圾食物!如果你經常有這個情況發生,可能是因為你的壓力太大,造成皮質醇上升,因而產生飢餓感。其實以食物來轉移壓力,跟酗酒及吸煙的壞習慣,只是食物看起來對身體較為無害,故較易令人忽視。

食物其實並非對身體完全無害,甚至還會激發與服用毒品相近的神經反應。當我們不斷進食碳水化合物及糖類時,就像海洛因或古柯鹼,糖類會使多巴胺充滿大腦反映快樂與獎勵的區塊──即伏隔核。同時,糖類也會促使人體釋放內源性鴉片物質,這種人體自然的止痛劑能產生愉悅的效果。而不斷進食,亦同時會令身體儲存過多脂肪及能量,形成肥胖等問題。

從以上分析可見,壓力造成的飢餓感不是真的餓,而是我們沒有適當地抒緩情緒問題所致,可是我們經常會把他們混淆,而當我們把想吃就吃成了習慣,便無法察覺到自己出了什麼問題,如果想分辦出自己是真的肚餓了,還是因為情緒影響,可參考以下幾點:

  1. 生理性的飢餓感 不會突如其來、不會只想吃一兩種食物、會感到飽滿感、用餐後不會有罪惡感;
  2. 情緒性的飢餓感 沒有原因地突然想吃、只想吃某種食物、無法感到飽滿感、吃完會感到後悔或罪惡感

那麼,有什麼方法可以減少情緒影響進食呢?可以參考以下幾點:

  1. 有規律地進食 一般來說,吃完一餐之後的3-4小時內,便會有飢餓感,只要我們訂下時間表進食,便容易發現自己是否有真正的飢餓感
  2. 晚餐早點吃 有些人一天只吃2餐,以達到瘦身的效果。營養師指,如果發現體重並未因此減少,應該就要考慮調整飲食方式。一天應該要吃3餐,而且盡量早一點吃完晚餐,控制體重的效果會比較好。美國亦有一項研究指出,以正面愉悅的情緒進餐,會直接影響消化系統的運作,減重的效果相對較好。
  3. 以均衡穩定地生活 因為情緒問題而進食,會讓你逃避失落感,因而產生「我已經飽足」的假象。長期的情緒性進食,最終會影響生理,除了肥胖,還會引發慢性疾病。找出壓力來源,正視問題所在,讓生活恢復均衡與穩定。
  4. 以其他活動舒緩壓力 以運動或其他興趣來代替「吃」,以減少對吃食物的依賴,以及舒緩及放鬆壓力。